为什么用经验否定新的事物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506| 评论: 0



  各种感知觉不仅有着不确定性,而且还会欺骗我们自己。
  
  西方人对感知觉的研究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最典型的要算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他认为人之所以能看见,是因为外物中的粒子流射到眼睛里的结果。这和现代的光子反射说有几分相似。现代西方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基本也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下。这种思维模式,自然不可能揭示出感知觉的真相,外部事物如何在大脑中成像,这对于西方研究者仍然是迷雾一团。我们从对错觉机制的研究这方面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西方心理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错觉,比如我们通常看天边的月亮要比看在天顶时的月亮要大,其实月亮的大小从来不曾改变。再看这幅错觉图:
  
  这幅图片叫穆勒-莱耶错觉,我们比较上下线段的长度,会感觉下面的线段要比上面的要长一些,然而实际上两条线段是一样长。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觉呢?西方心理学家无法对此类现象作出完整而自洽的解释。而我们运用一些佛学知识,可以轻而易举的解释所有错觉现象形成的机制,不仅包括视觉错觉,还包括听觉、触觉、味觉以及运动错觉等等。
  
  分别性和执著性是我们无明心念的两种基本特性,这两种特性贯穿于我们的分别识、分别念和分别觉三个层次。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念不管处于哪个层次都会伴随着这两种特性。无明分别使我们感知到幻化的世界,而执著心使我们被感觉紧紧的束缚。所以我们可以从心念或意识的这两个特性来破解错觉产生的根源。
  
  在穆勒-莱耶错觉图中,根据无明心念的分别性,我们会首先对最明显可分别的上下两部分进行分别,很明显下图总长度要比上图长,因此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得到一个“更长”的结果,这个结果因我们意识中固有的执著性,滞留在我们的意念中。当我们根据提示来判断两条线段的长度时,意念中“更长”的这个结果就会干扰我们的判断,因此我们的意识就将得出下面线段比上面线段“更长”的结论。
  
  我们利用这个原理再看另一幅错觉图。下面这幅图叫佐尔拉错觉图,我们看这幅图时,很自然的会得出结论说图中的斜线不是平行的。但实际上,这些斜线是彼此互相平行的。既然明明是平行线,我们为什么会把它误认为不是平行线呢?目前在心理学领域,没有一种解释能够合乎逻辑的说明白这种现象,我们利用人们认知过程中,意识所固有的分别性和执著性这两点出发,则很容易解释错觉形成的原因。
    
  当我们看到这幅图时,我们的意识首先会分别该图案中最易分别的特征,或者说是最显著的特征。在此图中,平行线与多条短干扰线的方向差异是该图形最显著的特征。意识首先对这一特征进行识别。与垂直干扰线相交的直线会被识别成由垂直干扰线向两线之间夹角的锐角方向(逆时针方向)倾斜而成,这一识别结果(即“逆时针方向倾斜”)因意识的执著性而滞留在意念中,多条垂直干扰线的作用是进一步强化了意识的这一识别结果。同样,与水平干扰线相交的直线也会被意识识别成由水平干扰线向两线之间夹角的锐角方向(顺时针方向)倾斜而成。这一识别结果(即“顺时针方向倾斜”)也因执著性被滞留于意念中,多条水平干扰线的作用是进一步强化了意识的这一识别结果。当知觉对相邻两条平行线进行识别时,前一次的识别结果就会对这一次的识别结果产生影响,即产生两条平行线分别向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倾斜的错觉。这就是佐尔拉错觉发生的机制。
  
  利用同样的原理,我们可以很好的解释各种错觉形成的机制,不仅可以解释视错觉,听觉、嗅觉、幻觉等错觉都可以用以上原理进行合乎逻辑的解释。(若有兴趣,可参考《关于知觉特性的深入分析以及对错觉机制的新解》一文)。
  
  分别心是执著心的前提,若没有分别心,也就谈不上去执著什么。执著心总是随着无明分别心的出现而如影随形。但执著心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执著程度有一个逐渐加强的过程,若执著心还未到达一定的程度,我们就不会被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下面这个有趣的案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英国心理学家和知觉专家里查德·L·格雷戈里曾研究过一个先天失明,在52岁时通过手术复明的案例,格雷戈里称这位幸运的先生为SB先生,当格雷戈里让SB先生看一些错觉时,他没有受这些错觉的误导。比如,他没有把赫林氏图形错觉(hering illusion)中的直线看成曲线,也没有把上图的佐尔拉平行线看成偏斜线。
  
  对此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位SB先生,在刚刚复明阶段,意识对视觉所感知到的现象还停留在分别阶段,执著心还较弱,所以自然没有产生相应的错觉。可以设想,SB先生在复明一段时间后,再看同一幅错觉图,就会产生和常人产生一样的错觉。这种情况,就如同婴儿的学习成长期一样。我们在婴儿时期,主要学习如何分别各种事物和现象。而家长们总是鼓励小孩子对事物作出的正确认知,这种鼓励是一个小孩正常成长的必由之路,即使没有别人的鼓励,小孩也会通过学习和感受进行自我鼓励。正确认知的结果因与生俱来的执著性不断加强,这就是学习的过程。随着小孩一点点的成长,认知过程变得越来越熟练,这也就意味着对认知结果的执著心越来越强。
  
   对认知结果的执著心越强,对下一次认知的干扰就越大。这也是人们往往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一些新鲜事物的原因。所谓经验,即是以往许多认知结果的累积,这些认知结果,一方面在我们进行相同领域的学习时,使我们的反应更快,使我们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这些认知结果也会干扰我们的思维和判断,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变缓,判断出错。2007年12月4日出版的《现代生物学》杂志期刊上刊载了日本学者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表明,猩猩的瞬间记忆能力高于人类大学生的水平,而且年纪越小的猩猩,瞬间记忆能力越强。这项研究所做的实验很简单,分别让猩猩和大学生再认屏幕中瞬间闪过的数字的位置。数字出现的时间越短暂,猩猩的优势表现得越明显。这是因为,猩猩的思维没有受到受到数字本身含义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再认结果准确,而大学生的思维对数字本身的含义有一种执著性,因此干扰了正常的辨认,使再认过程受到干扰。与猩猩的情况类似,人类幼儿期的瞬间记忆能力也要优于成年时期,这正是执著性干扰成人思维和判断的结果。
Copyright © 2011-2024 视错觉实验室 ( 皖ICP备15002796号 )
返回顶部